据说,不少人患上了一种病——社交恐惧症。
“群聊里有红包,第一个点进去拿的绝对不会是我”; 在陌生环境,浑身不自在,一刻也放松不下来;交流中不敢轻易表达自己的观点,怕被反驳、嘲笑; 集体活动能不去就不去,实在推辞不了就当“透明人”……
据媒体报道,自2016年以来,“社交恐惧”一词的网络检索率便持续攀升,以“社恐”为关键词在豆瓣App检索,相关小组有十余个,排名前三的小组“人际交往障碍”“社恐抱团取暖”“我患有严重的社交恐惧症”,组员累计超过17万人。在微博上,与“社恐”相关的话题已达数百个,如“社恐人群的噩梦”“社恐对人的影响有多大”等,其中不少话题的讨论热度过亿。
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人,在面对社交场景时会感受到不适,害怕陷入尴尬境地以及被人评判,除了心理上的紧张不安,还会伴有脸红、发抖、心跳加速、不敢对视等表现。
医学专家表示,社交恐惧症患者之所以在面对社交人群时焦虑,是因为担心自己举止失当,害怕因此而被人群嘲笑或是得到负面评价。他们也害怕自己内心的紧张不安被别人识破,进而得到负面评价。
如今,不少年轻人也为自己贴上 “社恐”的标签。面对日益竞争激烈的社会,工作中的压力、在大城市生存的压力、高频率和陌生人打交道的压力以及中国社会目前对于成功较为狭窄的定义和激烈的攀比竞争……不少年轻人被这些压力挤压着,因而感到疲惫和恐惧。
显然,我们大多数年轻人所说的“社恐”远远没有达病理现象或者心理疾病,只是一种对于人际关系的焦虑和紧张。往往是表面一副“生人勿近”的模样,内心对愉快自如的社交活动仍有很大需求。
实际上,“社恐”并没有那么可怕。克服“社恐”,就要有“哪壶不开提哪壶”的勇气,多多寻找接触别人机会和展现自我的机会。现代社会需要展示自我的场景很多,如果“社恐”人总是用回避的方式躲在安全的“壳”里,很容易错失自我发展的机会。一旦社交恐惧症患者的社交模式改善了,那么他的工作和生活的质量都会有所提升。
比如找对象,“社恐”问题也引发出了很多人脱单难,找对象难的尴尬境遇。何必为自己的内秀而自责,有人帮一把就能激发你的社交潜能。
找朋友、谈恋爱,上伊对App,有4万多名红娘帮助牵线,避免尬聊。
伊对是一款集交友、恋爱、相亲、社交、聊天于一身的App,通过实时视频互动解决陌生人社交破冰的真实相亲社交产品,注册用户已达1亿,每个月的线上相亲活动约1000万场。
在伊对上,红娘们都有自己直播间,进入直播间,选择合适的女嘉宾,就可以连麦相亲。红娘全程坐镇,通过适时的插话引导相亲活动的顺利进行,让用户不怕没话可说。伊对正在成为国民相亲软件,被誉为“相亲神器”,帮助更多的单身人士走入爱情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