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目前有道路临时泊位7万个,收费人员1300多人,怎样精细化管理这些泊位、避免停车收费员私下议价等“微腐败”行为?记者10日从南京市城管局获悉,南京正推进道路临时泊位智能监管系统试点,让收费员配备穿戴式物联网设备,可监管其工作轨迹、收费行为等,规避收费员私下议价收费等“微腐败”行为。
“您好,请到这里停车。”10日上午,记者在南京市鼓楼区幕府南路路段看到,停车收费员左前伦正引导一辆车停入道路临时泊位。在左前伦的肩下,佩戴着一个类似执法记录仪的语音设备,这便是泊位收费智能监管系统的前端设备。左前伦告诉记者,车辆停入泊位后,他会用手持POS 机先对车辆进行拍照、录入车辆信息。对停留时间长的车辆,他每隔一小时追拍,上传系统,表明该车一直停在泊位内。车辆驶离前,他再打出 POS 单交给车主,完成收费。
“智能设备没有摄像功能,但有实时录音功能,可以记录我和车主之间的对话。”左前伦说,对话录音会实时上传系统后台,遇到一些车主拒缴停车费发生纠纷时,可以作为取证证据。收费中遇到问题时,也可以及时呼叫后台,要求调度人员来处理。对一些私自议价的收费员,智能设备可以起到很好震慑作用。
鼓楼区城管局副局长吴峻介绍,鼓楼区以车位流转率高的、停车矛盾突出的区域为重点单元,先行在核心区域选择10个点位进行了至少1个月的试点,对理论框架、仪器稳定性、管理机制流程建立、平台深度学习等进行探索,为一体化监管模式的复制和推广应用打牢基础。截至10月31日,已产生和上传语音记录26626条。
南京市城管局停车设施管理处处长叶彬说,道路泊位作为公共资源,产生的停车费全部进入财政。收费智能监管系统,不仅可以规避收费员私下议价收费等“微腐败”行为,还可以分析泊位缴费率、打单率、追缴率、取证率、周转率等数据,提升道路临时泊位管理精益化水平。下一步,将总结鼓楼区试点经验,计划 2022 年底前在全市推广。
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