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光戍疆:山东科大青年在石河子133团用7天解码新疆棉业与乡村振兴
2025年8月1日至7日,值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山东科技大学“微光戍疆”青年志愿实践团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石河子市133团开展为期7天的“戍国卫边兵团行”。15名团员(线下10人、线上5人)深入田间、车间与连队,调研兵团军垦文化与棉产业链,并通过现场带货直播实现即时增收1184.6元,探索高校与边疆产业对接的新路径。
山东科技大学实践团在石河子133团开展调研与交流活动。
图为团队与当地居民合影
2025年8月1日—7日,山东科技大学“微光戍疆”青协实践团抵达石河子133团,围绕“军垦文化传承”“棉产业链价值提升”“乡村振兴与电商对接”开展调研与实践。团队采用“线下取材+线上运营”的双线并行模式:线下10名成员深入农田、工厂与连史馆采集素材并进行现场访谈,线上5名成员负责直播、后台运营与素材整理。活动在田间作业、企业车间与连队文化课堂之间有机穿插,既有文化追溯,又直面产业痛点。
山东科技大学“微光戍疆”实践团在133团连队党群服务中心开展座谈交流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长期以军垦体制和连片规模化种植见长,是国家推进乡村振兴与兴边富民的重要阵地。高校青年通过短期驻地实践,将学术资源、传播能力与地方需求对接,有助于解决兵团在市场化、品牌化、物流与电商运营方面的短板。本次活动恰逢建军98周年,既具有纪念意义,也承载着以青年力量服务国家战略的现实任务。
8月3日:抵达133团并与团场党委、党总支、团委负责人面对面交流。座谈内容包括棉花与葡萄品种、打药方式(无人机与“无人机+人工”结合)、收获期(棉葡收割集中于8月中下旬)、灌溉与蓄水设施(参观水窖并记录蓄水结构)、冬季作物保藏方式(葡萄“埋地保温”、果树“斜倒保温”)等基础信息。团队同时走访典型棉田,与种棉农户深入交谈,记录生产痛点与收益情况(当地口径称棉花亩产约500斤,葡萄年产约1—2吨/亩,若遇大年可达2吨,葡萄多加工为无籽葡萄干销售)。
实践团成员在葡萄园现场与农户交流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
实践团与当地居民在连队广场互动,参与社区文体活动
8月4日:上午走访22连国资公司,参观棉柔巾及相关产品线,探讨“一连一品”与直播带货、社群电商的产业化路径;随后实地参观洁曼工厂,完整观摩从棉花清理、漂白到裁剪、封装的生产线,了解不同处理程度的棉花如何进入医用棉、便携棉柔巾等多个细分市场。下午走访二十连党群活动中心及九连连史教育馆,体验连队文化生活与兵团历史展陈,老兵现场讲述与实物触摸带来强烈现场感。
团员参观棉花初加工车间,了解原棉处理与生产流程
实践团成员在团场道路随行调研,实地走访多处最美庭院
8月5日:参观语恒叁山重工的农机制造与维修线,体会兵团农装保障体系;在新疆新瑞棉业见证原棉“褐色→雪白”的初加工过程;走访慧尔公司,了解正在建设的供水系统和改良后的以色列滴灌技术在当地的应用。下午前往三连、29连,实地查看葡萄栽培与鸵鸟养殖等特色产业。
实践团在语恒叁山重工听取技术人员介绍设备生产与检修流程
团员参观特色养殖场,与鸵鸟近距离互动观察
8月6日:在国资公司协助下开展直播带货实战。线上团队负责导播与互动,线下成员在田间、车间与连队实景讲解并连线展示产品与生产场景。本次单场直播实现即时销售增收1184.6元,并据主办方称创下该平台单日历史观看纪录。
团队在连队开展直播带货,线上线下联动展示地方产品与生产场景
“站在刚下过药、还挂着露珠的棉花地里,能听到无人机回旋的嗡鸣声,也能看到老人们修补灌溉沟渠的身影——这就是兵团的日常。” 队长孙浩文在田间记录道。133团王连长在座谈中指出:“兵团的优势在于组织与连片规模化,这为产业化、品牌化提供了条件,但在物流、市场对接与电商运营方面仍需年轻力量与技术支持。” 在九连连史教育馆内,一位老兵触摸着东方红牵动着现场成员的沉默:“这些老物件就是我们的根,也是我们要守护的精神。”
团员参观连史教育馆,老兵为青年讲述兵团发展与连队历史
完成田间、车间与展馆300余张图片与60分钟以上视频素材采集;实现首场带货增收1184.6元并创历史观看纪录;形成对当地棉、葡萄产业链的系统调研报告初稿。实践团与133团达成意向,拟合作建立“高校—兵团—企业”三方长期实践基地,推动产品从“地头”到“货架”标准化、品牌化;探索以“连队+企业+电商”模式复制其它兵团连队的产业升级路径。以青年力量促进兵团产业链数字化与市场化,是高校服务国家战略、助力边疆乡村振兴的有效范例。线下与线上协同的“混合团队”模式为其他高校与社会组织提供了可复制的行动模板。
山东科技大学“微光戍疆”实践团在棉田前合影
山东科技大学“微光戍疆”实践团用七天时间把课本上的政策与边疆的现实连在了一起:既有对兵团军垦文化的致敬,也有面向市场与技术的具体建议。从水窖到滴灌、从老式拖拉机到现代加工线、从连史馆的故事到直播间的成交,青年与边疆的连接正在形成可见的价值流。下一步,实践团将提交详尽调研报告并与133团、相关企业一起推进“美丽乡村+品牌电商”试点,争取将更多产品带出疆、卖向内地乃至国际市场。
(通讯员 闫浩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