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国产新能源车深陷“性价比”内卷——拼硬件、卷价格、靠营销。新能源汽车早已从单一硬件产品,演变为覆盖研发、制造、销售、交付、服务、体验的“超级复杂系统”,行业普遍面临“堆配置易,建系统难”的困境。
外观能够模仿、功能可以堆叠,真正决定车企竞争力的,是“看不见”的系统力壁垒。为什么汽车需要“系统力”的全面升级?从需求端来讲,消费者对功能、产品细节、风格的需求变化随着互联网时代不断加速,更甚者对产品交付周期、交付形式、体验环节都有了更新的要求,面对这些形形色色的需求,车企不仅要满足,还要超越预期,才能在如此“内卷”的市场下赢取生机。
“问界”的大卖,正是赛力斯对数智化转型升级的理解与“答题”。而背后,是赛力斯与金蝶共创“数智化底盘”的成果,用数智化系统重塑新能源汽车新时代的运营模式,从企业“内控力”到产品“掌控力”的全面升级,这其中给行业带来哪些足见前瞻性的启发?
行业难题:信息壁垒与协同力不足拖垮智能转型
在智能电动车时代的浪潮下,不少传统车企尽显“迟钝”。百年汽车工业沉淀的固化业务流程与IT架构,成为最大阻碍,系统力缺失更是制约了企业的敏捷性与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数据孤岛割裂全局协同:研发(PLM)、生产(MES)、销售(CRM)等系统独立运作,数据标准不一、流通受阻,导致“研发与采购脱节、生产与订单错配”,协同效率低下。
响应滞后迭代需求:用户反馈需经“终端-经销商-总部”多层传导,流程周期长达3-6个月,无法匹配智能汽车“月度OTA、季度升级”的节奏。
制造缺乏柔性适配:传统产线为“单一车型、大批量”设计,面对多车型共线、个性化选装需求时,切换成本超百万元,交付周期延长2-3倍。
全球化适配薄弱:不同市场的法规(如欧盟R100、中国GB/T18384)、税制差异显著,分散式系统难以输出统一标准,海外工厂落地周期超12个月。
当消费者还在比价屏幕与续航时,行业竞争已转向“系统力”较量,能否构建实时感知、快速响应、持续进化的数智化体系,决定企业生死。
破局可能:赛力斯与金蝶共建“数智化新底盘”或打开新局面
不同于传统“甲方采购、乙方交付”的合作模式,金蝶与赛力斯以“联合共建伙伴”身份深度绑定。基于金蝶云?苍穹的低代码开发平台与微服务架构,共同打造覆盖“研、产、供、销、服、财、人”全流程的数智化平台,构建起新能源车企专属的“企业操作系统”。
这套系统可以称为智能时代的“组织三电”(运营系统、决策系统、执行系统全智能化),针对性破解传统体系的痛点,其落地依托三大核心技术支柱:
(1)全生命周期的“业务协同中枢”——解决“响应滞后、协同断层”痛点;
产品从开发到交付的全过程集成到一个统一的平台上,实现从BOM(物料清单)到订单交付全链条打通,使得研发、生产、采购可以无缝衔接。
(2)数据驱动的“智能决策引擎”——解决“数据孤岛、经验决策”痛点;
基于数据中台的“采-存-管-用”全链路架构,打破MES、ERP、SRM、CRM等系统的数据壁垒。把多源异构数据统一建模、清洗、加工,并在统一的数据标准下提供分析与洞察。
这就像“企业驾驶舱”,管理者能在一块实时屏幕上查看工厂生产效率、库存周转、订单履约、用户评价趋势等等,实现了从“数据可见”到“数据驱动”的跃迁。
(3)柔性生产的“数字执行底座”——解决“制造刚性、全球化适配难”痛点;
通过与金蝶制造云的集成,赛力斯的生产排程、设备状态、物料配送、质量追溯都实现了数字化控制,形成了“可视、可调、可协同”的生产管理。
这也让赛力斯可以根据不同车型、不同配置灵活调整产线,满足用户个性化定制的同时保持交付效率。
正是这三大支柱的协同发力,推动赛力斯实现了从“被动响应”到“主动进化”的关键跨越。当用户反馈可快速转化为产品改进,多场景挑战下形成“即时反应的神经体”,车企才能为全球化布局筑牢“标准输出+快速适配”的根基。
在数智系统重塑汽车的时代,真正的竞争壁垒早已不是电池容量或屏幕尺寸,而是企业整体的“数智化系统力”。赛力斯与金蝶的合作,不仅帮助赛力斯完成从“性价比竞争”到“系统力领先”的跃迁,更向行业证明:中国企业既能造出优质的智能电动车,更能搭建具备世界级水平的企业运营系统。这场从“造产品”到“造系统”的变革,正在重构中国智能汽车产业的底层竞争力,为行业转型提供可复制的“系统力”建设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