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沙地荒漠化防治之路:从荒芜到希望

张登山

青海大学 省部共建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青海省 西宁市 810016

作为一名扎根青海多年,专注于高寒沙地荒漠化防治研究的科研工作者,我亲眼见证了这片土地从满目疮痍到生机渐显的艰辛历程。回顾过往,每一步探索都饱含着无数科研人员、治沙工作者的心血与汗水,其中的酸甜苦辣,值得细细诉说。

一、沙海茫茫:记忆里未治理的高寒沙地

多年前,当我第一次踏入青海高寒沙地,眼前的景象至今仍让我心有余悸。狂风裹挟着黄沙遮天蔽日,仿佛要将整个世界吞噬。放眼望去,除了连绵起伏的沙丘,几乎看不到任何生命的迹象。那些沙丘像是不安分的巨兽,在风的驱使下肆意移动,所到之处,农田被掩埋,道路被阻断,牧民的家园被迫迁徙。

在共和盆地,曾经肥沃的草原被流沙无情吞噬,原本水草丰美的牧场变成了不毛之地。牧民们望着逐渐消失的草场,眼中满是无奈与绝望。他们世代赖以生存的家园,在荒漠化的侵蚀下岌岌可危。更令人痛心的是,生态环境的恶化还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沙尘暴频发,不仅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还通过大气环流将沙尘输送到更远的地方,对周边地区甚至更广阔区域的空气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那时的高寒沙地,就像一个亟待拯救的 “生态重症患者”,而我们,就是肩负起救治使命的 “医生”。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我深知,荒漠化防治工作刻不容缓,这不仅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需要,更是保障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必然选择。

二、攻坚克难:防治路上的重重挑战与应对之策

然而,高寒沙地荒漠化防治并非一帆风顺,在工作过程中,我们面临着诸多前所未有的难点。首先,高寒沙地气候条件极为恶劣,气温低、昼夜温差大、降水稀少,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植被的生长。许多在其他地区容易成活的植物品种,在高寒沙地却难以扎根,即便种下,成活率也极低。其次,治理区域面积广阔,资金和人力投入巨大,而生态修复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期内难以看到显著的经济效益,这给持续治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此外,部分地区生态系统脆弱,一旦受到外界干扰,很容易出现反弹,导致前期的治理成果功亏一篑。

为了克服这些难点,我们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在植被选择方面,我们开展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和试验,筛选出了一批适应高寒沙地环境的乡土植物品种,如沙棘、柠条、红柳等。同时,通过改进种植技术,采用容器育苗、蘸根保水剂等方法,大大提高了苗木的成活率。在资金和人力保障方面,我们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同时,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生态治理,探索生态补偿机制和生态产业发展模式,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此外,我们还建立了长期的生态监测体系,实时掌握治理区域的生态变化情况,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治理方案,确保治理效果的可持续性。

三、展望未来:把握现状与开拓前行之路

目前,青海高寒沙地荒漠化防治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系统功能逐步恢复,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升。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荒漠化防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未来仍面临诸多挑战。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极端天气事件频发,高寒沙地的生态环境可能面临新的威胁;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凸显,如何在发展中实现生态保护,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完善今后的高寒沙地荒漠化防治工作,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科技创新,深入开展高寒沙地生态系统演变规律、植被恢复机理等基础研究,研发更加高效、适用的治理技术和模式;二是强化部门协作与区域联动,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实现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形成防治工作的强大合力;三是加大生态保护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荒漠化防治工作;四是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为荒漠化防治工作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四、治沙成果与前景展望

经过几十年如一日的不懈努力,青海高寒沙地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肆虐的沙丘逐渐被固定,绿色植被如雨后春笋般在沙地上蔓延生长。我们采用了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治理措施,从最初的草方格固沙,到后来的灌木、乔木混交种植,再到结合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的综合模式,每一步都凝聚着科研团队的智慧与创新。

我们治沙科研人员坚信,只要我们持之以恒、不断创新,就一定能够在高寒沙地上书写更多绿色奇迹,让这片曾经荒芜的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绿水青山。

张登山 研究员 简介

张登山 男,1961年1月生,青海大学二级研究员,博士、博士后、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客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青海省林学会副理事长、青海省防沙治沙暨沙业学会副会长、青海贵南荒漠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站长等。1999.1评为副研究员,当年12月破格晋升研究员。

1983年7月内蒙古林学院沙漠治理专业大学毕业后到青海工作,40多年来一直从事防沙治沙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课题等8项、青海省重大科技专项课题等20多项。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2024年获梁希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获得第二届全国沙产业大赛三等奖(2018年),取得科技登记成果40多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出版《青海高原土地沙漠化及其防治》等专著10部。在《中国沙漠》、《林业科学》、《生态学报》等中英文刊物发表论文120余篇。国务院特贴专家、青海省优秀专家、中国沙漠科学优秀中青年奖、首届青海省科学成果奖创新驱动奖章、全国绿化奖章获得者(2025.7.11)。培养博士生16名(其中留学生2名),硕士研究生9名。

40多年来,张登山研究员对青海高原土地沙漠化进行了系统研究,摸清了风沙移动规律、危害情况,在设置沙障治沙方面用种植小麦沙障等替代传统设置麦草沙障的创新,比以前做到了投资少见效快的效果,试验筛选出的工程和生物综合防沙治沙技术成果为青海高原防沙治沙和生态修复起到了关键技术支撑作用,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不仅要治沙发挥治沙效益,还有改良沙地实现用沙的目的,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为中国防沙治沙提供了青海方案。

虽然已退休,但在国家非常重视防沙治沙的大好环境下,老骥伏枥,传帮带培养团队,仍然继续战斗在治沙前线, 培养人才、科技攻关。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上一篇

七大产品亮点,六项技术首发 | 一文读懂“川行致远”S6低速无人车硬核实力

下一篇

四问先进制造业:从能效攻坚到全球突围,破局之道何在?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