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银河镇紫溪村,处处涌动着春日的蓬勃生机。大棚里红绿相间的辣椒压弯枝头,甫田园艺花圃基地内万株绣球竞展芳姿,紫峰茶厂的炒茶锅飘出阵阵清香……这条“蔬菜大棚—四季花海—拓展基地—三眼塘民宿—花境基地—乡村振兴学院—农耕互动园”的文旅路线,正成为赣西乡村的“网红打卡带”,每天吸引着数百名游客在田间地头探寻农旅融合的魅力。
大棚里的“七彩课堂”
晨曦初绽,4月28日上午九点的紫溪村辣椒大棚已涌动着蓬勃生机。200余名来自艺颜艺术培训中心的中小学生雀跃而至,穿梭在翠绿的枝蔓间。他们俯身观察辣椒的形态纹理,亲手摘下饱满的果实,用画笔定格这份自然馈赠;随后移步体验区,在翻炒腾起的香气中,解锁辣菜烹饪的奥秘。这场集观察、采摘、创作、烹饪于一体的沉浸式体验,让孩子们在趣味中感受到了农耕文化与艺术交融的独特魅力。今年以来,银河镇锚定萍乡“中国辣都”定位,立足本土农业资源优势,积极探索辣椒产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紫溪村以标准化辣椒大棚为枢纽载体,有机串联农业生产、农事体验、旅游观光三大功能板块,打破了传统的农业单一生产格局,将辣椒种植基地升级为可看、可学、可体验的开放式园区,形成“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良性循环。
花架下的“生动实践”
“绣球花的颜色是通过调整土壤的pH值和铝离子含量来控制,目前卖得最好的是蓝色系。”在银河镇紫溪村的甫田园艺基地,基地负责人陈娜正在给来自芦溪县乡村振兴学院的学员们讲解绣球的培育技术。当前,基地的绣球花正值盛花期,蓝紫色、大红色、粉色、白色的花球缀满枝头。在花团锦簇的直播区域,“花仙子欢欢”正在抖音直播间向网友详细介绍当前卖的最火的绣球品种“鸡尾酒”。学员们围观直播运营团队实时监测流量数据、调整话术策略,真切感受到“手机成为新农具、数据成为新农资”的现实图景。自去年开始网络平台直播以来,绣球花的销售额上涨了20%左右。这片盛开的绣球花田,不仅是乡村产业振兴的缩影,更成为新时代新农人汲取养分的实践课堂。
茶厂里的“时光工坊”
“我们来这里采茶叶,不仅可以体验采茶的乐趣,还可以将自己采摘的茶叶置换成已经炒好的新茶。”来自萍乡市的张凤笑着说道。此次,她和同伴们相约来到紫溪村紫峰茶厂体验采茶、制茶、品茶全过程,指尖在嫩绿茶芽间翻飞的同时,也切身感受着传统茶文化与现代农旅体验的巧妙碰撞。4月初,紫峰茶厂还迎来了一群“小茶农”——萍乡市启初关爱志愿者协会组织47名留守儿童,孩子们提着迷你竹篓,跟着农技人员学习采茶:“采茶得挑新芽最饱满的一芽一叶,这样的茶青既保证了鲜嫩度,又蕴含着春日最醇厚的茶香。”孩子们踮起脚尖,轻轻地采摘嫩芽,放入竹篓,春日的暖阳里,此起彼伏的“咔嚓”采摘声与稚嫩的交流声交织,构成了茶园里最生动的春日课堂。紫峰茶厂的创新实践是银河镇拓展“农业+文旅”的多元业态的生动缩影。
每逢采茶季,来自周边城市的亲子家庭、摄影爱好者、研学团队络绎不绝,茶园里的欢声笑语与制茶车间的机器轰鸣,共同构成了乡村振兴的鲜活注脚。
夕阳西下,辣椒大棚的自动灌溉系统正匀速喷洒细密的水雾,花圃基地的各色花卉在暮色中舒展腰肢,紫峰茶厂的茶香随晚风袅袅漫入湿润的空气,在夕阳的余温中酿成一阙属于暮春的芬芳协奏曲。当农业不再局限于土地产出,当乡村景点串成体验链条,紫溪村的实践证明:只要深耕“农业+”的无限可能,田间地头就能成为承载诗与远方的梦想之地,为乡村振兴铺就一条“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康庄大道。(严超)